原标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教育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人才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改革学科专业设置,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一是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和专业设置。公布各地就业率较低和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名单,健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警、预测机制,推动各地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情况年度报告制度。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布实施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组织指导各高校对照整理4万多个现设专业点,新增1800多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点,撤销717个就业比较困难、布点过多的专业点。三是加快新兴学科建设。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微电子专业和网络空间安全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上海、河南等省份先行先试,试点高校达150所。
实施特殊支持政策,培养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制定实施特殊支持政策,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战略高地。一是实施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核心的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聘任长江学者2629名,培育创新团队781个,资助优秀青年学术骨干近万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薛其坤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被学术界称之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二是制定国家“千人计划”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服务,支持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53名,占引进创新人才总数的64.2%。三是落实“万人计划”特殊支持政策。筹措专项资金给予入选专家特殊支持,扩大教学名师遴选范围,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目前,教育系统入选“万人计划”专家476名,占总数的58%。四是改进科研评价支持方式。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要点,选取首批56家单位开展科技评价改革试点;落实大学科研间接成本补偿、科研经费中按需列支劳务费、增加大学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学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改革举措,为大学科研营造良好环境;增加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2013年总经费额度首次达到30亿元,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和青年人才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