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从9月6日公布的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公报中可见一斑。公报称,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经济活动,保持价格稳定,与中央银行的职责保持一致,但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在强调结构性改革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强调财政战略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增长目标同样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这一表述显示了财政战略重要性提高,在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被赋予重任。
财政重要性提高
在加强政策协调方面,公报称,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加强政策设计和协调。我们决心将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以实现我们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其中,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经济活动,保持价格稳定,与中央银行的职责保持一致,但仅靠货币政策不能实现平衡增长。在强调结构性改革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强调财政战略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增长目标同样重要。我们正在灵活实施财政政策,并实施更为增长友好型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包括优先支持高质量投资,同时增强经济韧性并确保债务占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续水平。
杨志勇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都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再转向财政政策包括结构性改革政策,由于货币政策效果有限,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率空间很小,因此财政政策发挥空间更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采取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而近两年这一力度明显加大。
今年中国将财政赤字率提高至历史新高的3%,全国财政赤字高达2.18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这笔资金除了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外,主要用于减税清费,比如今年5月1日全面推开的营业税改增值税预计减税超5000亿元,而今年降低社保缴费率和住房公积金费率也将减费1000亿元。
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降低地方政府偿债利息,中国在去年置换3.2万亿元地方政府到期存量债务后,今年预计置换超5万亿元地方政府到期存量债务,而截至7月底地方政府发行的置换债券接近3万亿元。
杨志勇表示,在当前赤字基础上,中国财政政策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率在主要国家当中是比较少的,尤其是我国赤字余额比较少,中央政府的赤字余额都不到11万亿,而我们2015年GDP已经超过68万亿,所以把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以上,到4%甚至于5%都问题不大。
促进财政改革
公报的《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列出了促进财政改革的7个指导原则,包括通过增长友好型税收/缴费和支出措施的支持,推动可持续的、全面的社会保障项目;拓宽税基,并逐步消除低效的税收支出;确定增长友好型支出的重点,保持生产性公共投资并提高支出效率;提高税款征收的透明度和效率;改善公共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加强财政框架、规则和制度的作用和重点打击骗税和逃税。
杨志勇告诉本报记者,各个国家情况不同,可以根据这些原则性表述来进行本国的财政改革。
中国早在2014年就已实施新一轮财税改革,主要聚焦预算管理制度、税制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三大方面。
目前,财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新预算法已经于2015年正式实施,地方政府债务也得到规范管理,营业税改增值税、资源税、消费税等改革都正在进行,环保税和房地产税还在立法进程中。随着近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指导意见的披露,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也正式启动。
积极财政政策也支持着结构性改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在财政部与经合组织(OECD)联合举办的“应对经济挑战新方法”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阶段性适当提高赤字率,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为“三去一降一补”创造一定空间,缓解改革“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