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向经济建设,企业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一场声势浩大的加强企业管理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拉开了企业管理不断提升发展的序幕。从1982年起至今,企业管理工作已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巨大的飞跃,推动了企业蓬勃发展,也使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1982年以来的企业管理三十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十年”。
第一阶段:1982~1991年。这是在国家和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后拨乱反正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十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为标志,提出了企业管理以整顿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企业的计划、财务、销售、物资供应、产品质量、设备、人事工资、生产等八大专业管理,以及以计量、规章制度、定额、原始记录、班组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大管理基础工作,使企业管理逐步走向正轨。为了落实和强化管理责任,在管理体制上将国有企业的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改为厂长(经理)责任制。特别是在全国推行的学习首都钢铁公司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做法,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在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后,更是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企业升级热潮。企业升级从工序升级开始涉及专业管理、现场管理、管理基础工作、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企业通过对标、整改、提高,努力达到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的标准,大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企业管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此同时,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企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企协)大力推动企业开展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活动,如价值工程、网络计划技术、量本利分析、目标管理等,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企业管理走上正轨和规范之路,并开始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这是在199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企业管理发展的十年。以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标志,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开始,将企业管理工作由注重内部管理为主向注重市场需求的外部管理为主转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自主权很小,产、供、销全由国家计划部门下达指标任务,因此对市场竞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对外进一步开放,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条例》的推动下,国家通过下放经营管理自主权,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自负盈亏的实体。在这十年中,国有企业对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进行了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成功的例子当属邯郸钢铁公司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方法。模拟市场核算,就是在确定目标成本时,由过去以计划价格为依据的“正算法”转变为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的“倒算法”,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需求;成本否决,就是将目标成本层层分解至分厂、车间、班组、岗位、个人,让员工共同承担降低成本的责任,把市场压力和涨价因素消化于各个环节,并与奖金考核挂钩,完不成指标的少发或不发奖金。199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冶金部关于邯钢总厂管理经验调查报告的通知》(国发〈1996〉3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邯钢经验。邯钢的经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变管理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我国企业管理发展史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分水岭”和又一个里程碑,它使国有企业恢复了企业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促使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国家又开展了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改造,要求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竞争主体和企业法人实体,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如果说邯钢的做法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了管理模式创新,那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是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了管理体制的创新。在1992~2001年期间,国家经贸委和中企协还联合制定了《八五期间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推动企业通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在《纲要》的指引下,许多企业实施了CIM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管理现代化试点。1997年,国家经贸委出版了《走向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一书,系统总结了从《条例》发布后,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为这一时期企业管理工作作了最好的注解和总结。
第三阶段:2002~2011年。这是在我国在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快速发展的十年。2001年我国经过10多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加入了WTO,这使得本国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也迎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资金,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在传统的市场上又面临国际上顶尖企业的竞争和挑战,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局面。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渐转向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开始企业是通过兼并重组或投资扩大产能、用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的办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后来逐渐过渡到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这十年中,企业管理工作在科技研发、产品升级换代、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营、开发国际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十年中,我国企业参与了国际经济大循环,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后来者居上”,一些企业跨进世界500强的行列,成为世界范围的行业领军者。
三十年来,我国企业管理发生了三大历史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通过第一个十年的企业整顿、升级工作,实现了管理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转变了管理是“管、卡、压”的错误思想,使企业管理恢复其本来功能,并使管理不断加强和提高。
第二个转变:通过第二个十年的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工作,使企业实现了由计划体制下政府的附属工具向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的转变。
第三个转变:通过第三个十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企业管理与国际的真正接轨的转变,使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竞争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大发展。
回顾我国企业管理的三十年,无论是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高,还是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离不开几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奋斗。
今天,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十年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在2012~2021年的十年中,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历史机遇。这将是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十年,也是英才辈出的十年。相信我国企业在这十年中,管理水平将有更大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