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勇
2月23日,民政部网站对外发布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指南》提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救助服务、照顾安排、适老化环境改造、家庭辅导、精神慰藉、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社区参与、老年教育、咨询服务、权益保障、政策倡导、老年临终关怀等。
《指南》对老年社会工作进行了界定。
老年社会工作是以老年人及其家庭为对象,旨在维持和改善老年人的社会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
老年社会工作者是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且具有资质的社会工作人员。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资质包括:获得国家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具备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应遵守以下要求:掌握涉及老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具备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所需的老年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推动多学科合作,与其他专业人士相互尊重、共享信息并有效沟通。
养老机构、城乡社区应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自理能力的高低、服务的类型、服务的复杂性等因素进行人员配备;城镇养老机构每200名老年人应配备一名老年社会工作者,农村养老机构可参考上述标准配备;城市社区中每1000名老年人应配备一名以上的老年社会工作者,不满1000人的可多个社区配备一名老年社会工作者,农村社区可参考上述标准配备。
《指南》强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应致力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应遵循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的原则,促进老年人角色转换和社会适应,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其晚年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服务方法。
针对特定需要还可以采用一些特定的介入方法。例如:针对老年人缓解抑郁、轻度失智等问题,可以采用缅怀治疗的方法;处理老年人的长期情绪问题可以采用人生回顾的方法;预防和缓解老年人认知混乱、记忆力衰退可以采用现实辨识的方法;采用动机激发的方法预防、缓解老年人社交能力受损、负面情绪等;采用园艺治疗的方法预防和缓解老年人身体和精神的衰老;采用照顾管理的方法帮助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以及具有多重问题和复杂需求的老年人。